從上古傳說到未來次世代的意識,緊密共生的概念如影隨形般存在。潘朵拉打開了宙斯給予的寶盒,疾病與禍害飛散、慌亂中唯有希望被留於盒中,後世解讀成這是好奇心與未知危險的共生,也是緣起與收場的共生。
那麼未來呢?屬於次世代的共生又是什麼?以下是或許你不曾留意的共生型態,一起看看。
一,有關肌膚與服裝
穿著,脫著;擠啊,拔啊......
隨著四季遞嬗,人類換下迥異的鎧甲;
應著光陰流逝,萬物染上各色的外貌,
衣著活脫是我們的第二層皮膚,
覆蓋著各階的肉色,層疊堆砌,相應共生。
二,有關自我與飾品
若提及二戰間期流行至今的裝飾主義,
賦予人類開始穿金戴銀的隱性自主權,
難不成,自我裝飾等於矯揉造作?
才不呢,試圖讓自己的外表看起來
高貴一些、與自我相符一些,
錯不了吧?怪不得吧?畢竟這正是我啊。
三,有關性格與色彩學
我們常聽人說,從一個人選擇的顏色,
能夠大抵推測出,他與她的性格取向。
紅是熱情,藍是內斂;
黃是輕鬆,綠是溫和;
紫色,則代表著多愁善感、容易焦躁不安,
破綻百出的藝術家性格,卻貼合現實寫照。
四,有關向例與總體
一橫一豎,循規蹈則;
一矩一矱,安身守己。
所謂生存規則,不過是繁文縟節載下的條與例,
我是誰?誰是我?有時連大腦都懵了。
社會形塑後、約定俗成下的樣貌,
還不如脫去一身自傲,來得美妙。
五,有關Image與Imagination
你大概沒有天才的腦袋,但你或許能佔有一件自己的Statement Piece。
看看爱因斯坦、蘇格拉底、Nikola Tesla這群赫赫有名的產業先驅,
天才們最不在意的一件事似乎就是:「我今天該穿上什麼?這樣時髦嗎?」
簡單、真實、可靠、舒適,成了他們選擇衣服的標準,
或許並不為了時尚,但他們都清楚什麼服裝適合自己。
「無論什麼時候,就當自己生活在火星吧,周圍全是陌生的怪物,對怪物的行為無需產生濃厚的興趣。」&mdash阿爾伯特愛因斯坦
或許那些西裝革履 、正襟危坐的才是怪物?
寫在故事尾聲......
常聽人說,人類一生下來就會哭,笑是後來才學會的,所以憂傷是一種低級的本能,而快樂是一種更高端的實力。若說共生是屬於未來的道德,而這份值得封存的適意,似乎唯有在我們意識到,超過想要、不只需要,原來共生這事無所不在時,一切才顯得make sense。
看到這,除了期待小編接下來的「共生日常探索」,要不要說說看 #你的共生是什麼 ?